原本以為,上了大學就是只自由飛翔的鳥,沒想到,爹媽正捏著自己的成績單準備靈魂拷問,許多大學生覺得自己被大學深深的欺騙了。
最近,深圳大學給學生家長寄去了成績單,而且還是包郵的,學生朋友圈頓時炸鍋了:
“你們怕不怕!”
“廢話勿說,我得趕緊飆車回家截胡,告辭!”
微博截圖
其實,大學給學生家長郵寄成績單的做法,并非深圳大學首創。
早在2009年,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就給13000余名學生家長郵寄了一份新春“賀禮”,把本想好好過年的學生嚇得不輕。
網頁截圖
原來,國內不少高校都有寄成績單的做法,包括中山大學、華東交通大學、江西財經大學等。大學是希望施加的壓力,能夠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,激勵他們在大學期間真正學有所成。
大學的初衷是好的,但是通過寄成績單的做法,卻惹來了很多爭議。
對學生來說,作為年滿18歲的成年人,大學未經學生允許就私自寄成績單,是否侵犯了學生的個人隱私?對家長來說,是否還需要跟中小學時一樣,介入子女的學習生活?對大學來說,提升本科教育質量,寄成績單是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?
有學生網友表示:我會把成績全部認真地告訴家長,我主動分享不代表我允許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往我家隨便發成績單,大學生作為成年人且具備完全行為能力者,不需要向家長或者監護人再像小學生一樣打報告。
微博截圖
有非學生網友表示: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嘛,我只是覺得為什么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一所大學的教育理念,卻是中小學級別的“學校解決不了的問題找家長”。
微博截圖
不僅網友們開懟,不少專家學者也表達了對此事的質疑。
一位南京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在澎湃新聞的評論中寫道:大學須認識到,大學生是成年人,他們有能力也有義務對自己的一切選擇、作為及其結果負責。課程成績和學分,能不能正常畢業等,大學都須讓學生自己承擔責任。
那么,國外高校寄成績單是不是普遍的做法呢?
英國《泰晤士報》11月3日的文章中一位學生表示:在我們國家,未經學生允許,將已成年學生的學業信息與他人分享是違法的。大多數學校不會將成績單寄給學生父母。不過,學生成績可以在學校網站查詢。
中國大學寄成績單的做法,本能地透露著對父權文化的輕信,即相信中國家長會為孩子撥開迷霧,使之回歸正途。實際上,許多大學生的家長恐怕連大學都沒有上過,對大學教育的理解又能高出幾分?
心理學界傳奇人物哈里斯寫過一本《教育的迷失》,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真相: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,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大。
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大的是后天的經驗,即與他人的互相學習,在學校的時候是和同學,在社會的時候是和同事。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東西,就是一個適宜他們成長的環境,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。
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大學生,成長的真相其實是一種背叛和告別,背叛原來的家庭環境,告別原來的朋友,不斷試錯,塑造全新的自己。
大學依然迷信父母監管的思路,無疑就是在扼殺已經成年的大學生的獨立精神和自我成長,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倒退嗎?